网站首页 > 夏季旅游> 文章内容

赣州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与

※发布时间:2015-8-5 9:27:0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赣州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与

  旅游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既可聚少成多,充实旅游内涵,丰富产品种类;又能集聚优势,形成拳头产品,提升竞争实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业由规模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一)空间结构整合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整合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廊道的建立、空间关系的协调等措施打破各旅游地以往的关系平衡突破行政区管理带来的桎梏有目的、有秩序地聚合、结合的过程是为达到资源共享、形成更合理的旅游线、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旅游空间布局规划服务,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和优势品牌化并最终提高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就赣州来说,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可以朝“三化”的方向发展。

  “红、绿、古”一体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经由景点竞争、城市竞争和线竞争发展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联合竞争阶段。每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都离不开其特有的旅游资源。赣州作为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世界橙乡,这些资源成为做大做强旅游业最响亮的品牌。要将这些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一是要统筹规划开发大景区。将全市“红、绿、古”色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按照“一心三带四区”的空间布局,全面加快中心城区旅游集散中心,中心城区至瑞金“红色旅游带”、中心城区至上犹、崇义“生态旅游带”、中心城区至龙南“客家旅游带”,以及中部(包括中心城区、章贡区、开发区、南康区、赣县梅林镇等区域)、东北部(包括瑞金、会昌、兴国、宁都、石城、寻乌和赣县东部等区域)、西部(包括上犹、崇义、大余等区域)、南部(包括龙南、定南、全南、安远等区域)等四个旅游资源富集区建设。依托红色、绿色、古色等旅游资源,逐步打造中心城区休闲度假区、东北部红色文化旅游区、西部山水风光康体休闲区等大景区建设。做好“珠三角的后花园”为目标的旅游文化发展规划,与周边旅游同质地区错位发展,强化文化与水的结合(中心城区“三江六岸”)、文化与城的结合(宋城古城)、文化与情的结合(客家民情);打破区域行政区划界线,打造上犹与崇义为一体、阳岭与陡水湖为一体的水库景观、大地景观、高端生态休闲旅游地,形成大生态、大水系、大景观,与传统的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根本改变季节性、候鸟型的旅游态势,以此吸引高品位、高、高智商的中产阶级消费人群,打造赣州旅游名片。启动《赣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总体规划》及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客家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等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委托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进行编制,保障景区景点的投资建设品质和经营定位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二是要招大引强上马大项目。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让真正懂行的“掌柜”接手。要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遴选具有资质、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高标准规划、开发和整合赣州的旅游资源。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敢于和市场、企业分享利益,采取入股合作、股权拍卖、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等市场运作方式,吸纳大公司、大财团、大企业等重要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大力引进有丰富经验、有营销团队的知名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大项目。

  三是要突出龙头打造大产业。依托瑞金红色、龙南客家围屋、岩等这些资源好、知名度高的景区,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级旅游景区,实现龙头带动,打造赣州旅游产业集群。加快组建各类旅游投资和发展公司,统一规划、统一融资、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并逐步将各类红色、绿色、古色等景点纳入大景区建设范围。依托景区,打造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精品旅游区。比如,可以通过规划手段,在老城区和棚户区中,综合考虑中心城区的“古”色景点的升级;在森林城乡建设、低效林过程中,种植一些景观树种,拓展赣州“绿”色景点;在万村千乡市场、赣南脐橙批发市场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市场等,突出特色景点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红、绿、古”的有效融合、一体化发展。

  2.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一线化。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包括自然、历史、教、审美、经济、体育等多种因素,是人类为追存的合与和谐性而进行的富有意义的活动。所以,对一些重要的旅游景点尤其是人文色彩比较浓重的山水资源应该做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在综合化、立体化的认识、规划和建设中获取最佳效益。如果单纯着眼于一个层面、一种角度势必使这些景区的建设失去平衡。因此,在对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结构整合中,应考虑将自然和人文等景观进行综合考虑,做到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一线化。自然,指的是赣州旅游资源中的特色山水景观;人文,指的是赣州独特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一线化,指的是把赣州旅游资源中的特色山水人文景观融合到具体的旅游线中去,让游客在赣州旅游时既能感受到赣州自然山水的独特魅力,又能体会到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我市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底蕴厚重的人文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游客的需要。这就需要在线安排上,做到既有山水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甚至可以加上让游客参与体验的活动项目,避免单纯的自然风景游或纯粹的人文景观游,这样才不会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赣州打造自然和人文一体化,应着力形成以绿色和红色旅游为主体,以客家文化旅游、堪舆文化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为分支的旅游产品新格局,有效利用赣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打造红色经典舞台剧、情景剧,让游客参与体验,当一回“红军”、做一回“苏区干部”,喝一口“红井水”,走一回“长征”,丰富红色旅游形式,让游客流连忘返。深入挖掘教文化、堪舆文化,将教文化、堪舆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将客家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巧妙地移植到旅游文化中,组建艺术团队,精编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大力开展演艺活动,或建设赣南民间文化博物馆、展览馆,让游客体验到赣南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城镇郊区旅游精品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人们的旅游消费渐趋化、个性化。人们的旅游消费动机逐渐由以前的“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以放松心情、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要求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健康,对郊区旅游青睐有加,而且家庭、同学、同事、熟人、朋友自驾车旅游,将成为主要方式。目前郊区旅游己呈现出大发展、快发展的明显趋势。郊区旅游之所以方兴未艾,是因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一是旅游距离相对较短,可以减少旅游者旅途劳累的疲惫感。二是旅游支出较少,亲民价格让旅游者普遍可以接受。三是旅游消遣方式多样化,既可以体验农家乐趣,又可以亲近大自然,充分放松心情。四是更加充满温情,给家人一个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郊区旅游对旅游扶贫工作乃至我市建设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机构测算,一名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可以带动名间接就业人员,投入元能引来社会元投入,元门票收入相应能带来元社会收入。因此,开发郊区旅游业是郊区贫困人群脱贫、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赣州地域广阔,又是农业大市,城区结合、城村连接特征明显,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城区与郊区之间的边界不断变化且逐步融合,更方便人们进入郊区、农村,亲近田野自然。我市可以依托各地红色资源、山水景观、特色农业、生态果业、地热资源等等,大力发展郊区旅游,打造一批主题化、个性化的郊区旅游精品。比如农家乐一日游,带上一家人或约上三五好友,在上犹陡水湖生态一日游、爱国教育红色一日游、石城温泉一日游,等等。

  (二)旅游产品整合

  赣州旅游资源类型多、品质优良、复合型强就像一颗颗的珍珠每一颗都光彩夺目但是散落在海底就跟普普通通的小石头无异要发挥他们的价值关键是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变成有赣州特色的旅游“珍珠链”配上市场这颗“钻石”那必定价值连城。这就是要树立“大景区”按照“大整合、大转型、大品牌”思全力推进以大并小,以优并劣,进行最优化组合形成包括观光、休闲、购物、度假等符合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新产品体系把赣州旅游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整合红色旅游产品。虽然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国多地,赣州并不具备唯一性,但赣州“红色故都”、“国摇篮”的红色旅游品牌在全国已小有名气。要重点围绕瑞金市的叶坪、沙洲坝、红井等红色旅游资源,把周边县于都、会昌、兴国、宁都、石城等众多旧址进行整合和深度开发,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在红色旅游产品的整合和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由单纯的观赏到亲身的体验转变。目前,赣州红色旅游线的开发中普遍对旅游者的体验重视不够,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体验活动开展得也不够。不论是圣地还是伟人故居,大都是以物品陈列配以图片文字解说,不能满足现代游客体验参与的要求。因此,年代的许多题材如战争等是和平年代里的人们很感兴趣的旅游开发方向。要立足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把瑞金打造成历史探源类的国际大景区,应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国的那段特殊历史进行真实的场景再现,安排各种参与性项目,如吃上一碗红米饭,喝上一碗南瓜汤,一段红军等活动,既能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加深对的体验。

  、整合生态旅游产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空气质量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在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之余,寻觅一方清新宜人的,来一次清爽的生态之旅、灵魂的净化之旅,是很多都市人追求的梦想。赣州的森林覆盖率名列全国前茅,生态是赣州的优势所在。要做足森林覆盖率以及“中国负氧离子最高的景区”崇义阳岭这篇文章,以小见大,小题大作,深度开发,打造好赣州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品牌。比如,把安远三百山、定南九曲河、寻乌桠髻钵山等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打造全新的生态探源、寻根求源之旅;把上犹陡水湖、五指峰,崇义阳岭、上堡梯田,大余梅岭、丫山等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打造全新的清肺滤气、健康养生之旅,等等。

  、整合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赣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别是宋城文化和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精深。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是做大做强赣州文化旅游品牌的必由之,也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比如,在打造宋城文化旅游产品方面,要重点挖掘宋代古城墙、古浮桥、八镜台、郁孤台等宋城景点的文化内涵,系统规划、创意包装,让每个景点都有一段让人难忘的历史,一篇让人难忘的故事,一个让人难忘的人物,让景点成为传承文化的使者,而不是单纯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整合相关产业形成新的旅游产品。除了上述旅游产品外,赣州可整合打造的旅游产品还有很多。可将旅游开发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交通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推动旅游产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观光游向观光、娱乐休闲游转变,构建旅游产业支撑体系。将景区规划、建设与优势产业、优势项目相结合依托城市建设、大型广场、城市公园开发工业体验游、城市观光游、休闲生态游等全新旅游项目增加旅游元素丰富旅游内涵。比如,可以发挥赣州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农、林、牧、渔等资源,通过旅游成休闲性、增值性的观光农业、休闲林业、游憩渔业等发挥赣州物产富饶的优势,选取有特点的农副产品、工艺品进行包装推广,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赣州生态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山水游、农家游、生态游、田园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旅游设施整合

  旅游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条件,应加大投入对交通道设施和景区接待设施等旅游设施进行,形成道平整、交通便捷、各景区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景区优美整洁、宾馆饭店及停车场等各种接待设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景区旅游接待网络。

  .整合旅游交通设施。交通设施的整合主要是确定旅游交通线的设计,合理化旅游线,建立快速交通网络,作为联结各景区之间、城市与景区之间的纽带。使旅游线的设计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又能使各旅游地经营获得既定的经济收益。

  一是要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高速公、二级公为主干的旅游公运输网络,重点规划建成一批高速公、二级公和连接旅游区的旅游公。加快形成城市道“半小时经济圈”和县乡公“一小时经济圈”,全面改善旅游公交通运输条件。同时,应加快各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步山区公和乡村公,方便旅游者进出。全面完成市域内旅游公标、牌建设;建设赣州旅游客运集散中心和一批旅游区车站,开通若干条旅游客运专线;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多功能的旅游综合服务区。

  二是要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科学优化设计和配置公共交通资源。旅游景区景点交通设置和优化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公共交通设计配置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方便合理。如交通车的接纳上下站点、经过时间要固定,便于游客乘坐。

  三是要加强县(市、区)之间的区域合作。要根据该地旅游景区景点与周边景区景点区域以及其他市县的旅游区域进行通盘考虑,进行公共交通整合,使游客便捷通行,不用走回头。要打破不合理的区域,允许各县(市、区)旅游车辆和出租车辆通行和载客,打造一个畅通无阻的景区交通。

  .整合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接待设施主要包括各种旅游酒店、宾馆、旅游公司、餐饮服务公司等。旅游接待设施的整合关键是要注意空间选址问题,为游客提供全面服务。接待设施的整合可在各区域内部整合,也可跨县(市、区)进行整合,这样会使整个区域内的旅游设施更为完善,也更有竞争力,更大限度地获取市场份额,更方便游客,达到最优效果。

  一是加快完善住宿设施建设。赣州目前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已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业需求。要支持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资星级宾馆建设,形成以星级饭店为接待主体、其他住宿设施为补充的格局。要因地制宜建造一批能够体现本地风情特色、品位高又与景区整体相协调的农家饭店,开展家庭式、人情味服务。根据实际在景区合理建造一批停车场,方便游客停车。

  二是提升旅游娱乐服务水平。结合我市文化特色,开发演出一批参与性强、趣味性浓、文化味高的娱乐节目,以吸引游客过夜。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体育馆、文化馆、剧院、歌舞厅、城市广场,编排专题节目,定期组织表演,形成都市晚间娱乐亮点。各旅游区(点)的服务接待区及旅游饭店,进一步配套完善适合游客消费需求的游乐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丰富游客晚间娱乐生活。丰富步行街、购物街、美食街等主题街区的文化娱乐内容,形成民间娱乐集中区域。

  三是加快完善旅游商品体系。发展完善赣州旅游商品体系,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例,努力使地方名优土特产品和文化艺术品向旅游商品,是实现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三农”经济、加快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加快构建研、产、供、销一体化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及旅游购物中心,以全市旅游商品资源为基础,高起点、有特色地开发各类旅游商品系列,使其规模化、规范化。

  .整合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宣传设施。要加快建立全市旅游信息共享系统,在旅游旺季时注意区域间信息的沟通,以便分享客源,共同做好接待工作;建立旅游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项目体系,通过建房设点、购房设点和联合设点等方式,加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机场、火车站、景区、宾馆饭店、社区等建立旅游咨询服务窗口、服务终端和旅游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要加强旅游宣传设施建设。由各级提供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在旅游区、街道、大型建筑、主要公及铁沿线设立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在机场、车站、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设立旅游信息电子触摸屏。

  (四)旅游营销整合

  .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产品营销“一半靠策划,一半靠规划”。旅游地形象定位是旅游地形象策划的核心。赣州旅游资源以“红、绿、古”色为主,对于这三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有些专家提出了不同的定位和形象口号。比如,对红色旅游资源提出定位于“圣地,红色故都”,宣传口号是“传承红色圣火,博览红色经典”;对绿色旅游资源提出定位于“山水画卷,多彩赣州”,宣传口号“亲近自然山水,相约绿色赣州”;对古色旅游资源提出定位于“千年古城,客家摇篮”,宣传口号“品味千年文化,领略客家风采,触摸客家灵魂”。对赣州旅游总体定位“千年山水人文,红色经典赣州”,“多元文化,多情山水,多彩赣州”,“相约红色赣州,共品客家风情”。但总体感觉没有新意,不大气、没气魄、没特色,让人记不住。众所周知,“红、绿、古”色是赣州已有的认知形象(本底形象),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一直是赣州的主导旅游产品,但我们应该清楚,这并不是赣州所独有的。随着旅游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尽管这一品牌仍有较大吸引力,但还需扩大客源市场,还需打造新的具有更大想象空间的旅游形象。因此,我们在考虑对赣州进行形象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赣州是一座具有丰富独特的红色、绿色旅游资源,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及的民俗风情美丽的内陆城市这一现实,充分融入赣南特有的文化元素,清楚地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一地旅游最终吸引人的是它的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整体宣传促销机制,树立团队,形成合力,在仔细研究、认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整合、形象包装,尽快形成定位更高、更富有特色的赣州品牌、赣州形象。

  .树立大营销。旅游宣传与品牌营销是旅游产品能够成功市场的关键。要学习借鉴焦作、栾川等地营销经验,充分树立大旅游大营销的概念,主导,企业跟进,将各县市、区主要旅游区点组合起来,采取费用分担、宣传的方式,整体促销,在中央各主流、各大门户网站上全力打造赣州旅游品牌和系列产品改变“零、散、弱、小”的状况,树立赣州的整体形象和品牌。要积极开展“旅游营销年”活动,由旅游局牵头,联合宣传、文化、招商等相关单位,统一策划组织各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前往重点客源城市,进行现场促销。采用旅游册、报刊、户外广告、手机信息等多种方式方法,强力推介赣州丰富的旅游产品。要组织优秀编采摄影人员,重新制作赣州旅游册,系统推介赣州吃、住、行、游、购、娱特色。高标准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宣传广告、宣传口号联络、《中国旅游报》等主流进行密集报道和系统宣传。

  .打响节会品牌。精心组织策划好一系列营销活动。比如,通过举办的红色故事评选活动和一段红军等体验活动,巩固和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组织开展全球性的“祖地故乡寻根行”活动,唱响客家文化品牌。组织开展脐橙节、陡水湖龙舟赛宣传赣州良好的生态。开发全市丰富的梅花、樱花、杜娟等资源举办系列登山游湖赏花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小吃、水果资源打造赣州餐饮美食特产文化品牌。举办“水果采摘节”、“特色餐饮烹饪大赛”、“美食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以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兴旺旅游人气推介特色产品展示赣南风土人情加大宣传感染力。

  (五)旅游管理体制整合

  旅游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要求大管理、大服务。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推进旅游管理体制从行业管理向产业管理、从监管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从分散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型,构建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真正形成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统筹旅游发展职能。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全力支持我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加强旅政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职能,推进旅政管理体制创新,成立赣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强化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工作,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的编制、涉旅重大项目论证审核,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项问题,特别是涉及多个行政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重大问题等。

  .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建立“国家所有、监管、企业经营”管理经营体制。理顺景点隶属关系,逐步将包括文化局在内的其他部门管理的旅游景点全部移交给旅游局统一管理。推动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实行属地化管理,对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由上一级明确管理主体,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经营,将不同类型或不同区域(相邻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赋予一个的经营实体,实行统一开发,实现国有资源与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创新旅游景区门票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完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制,提升景区景点管理和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旅游企业。推进市旅游集团,有序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公司制、股份制,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从事旅游项目开发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营旅游企业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集团。支持民间资本组建专业化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企业。支持民间资本兴办旅行社等旅行服务业。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业协会作用,支持和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4.加快完善现代旅游市场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健全旅游征信体系和旅游违法信息查处共享机制,加快建立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平台,完善旅游诚信体系、评价机制和惩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大力推进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运转有序的旅游执法体制。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

  .科学建立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增设旅游业对财政、税收贡献、促进就业等指标。修订旅游发展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纠正单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评定政绩的倾向,加大对旅游业综合、业态创新、市场监管、游客消费、逗留时间和满意度、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促进群众就业、、转型升级、文明旅游状况,引导各级旅游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市发展研究中心 市旅游局 联合课题组)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