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赣州新闻> 文章内容

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下

※发布时间:2018-3-15 10:23: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自创刊之初,《伦敦新闻画报》就密切关注万里之外的中国。那时的大清国正好赶上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封闭颟顸的“天朝上国”开始在的炮火下变得摇摇欲坠。因此从一开始,这份英国图画报刊就连续刊发相当数量的关于中国的图文报道。只不过,当时作为插图作者的画家大都从未到过中国,所依据的几乎都是二手资料,一些图文存在明显的错误。

  但这种报道局面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从1856年开始,《伦敦新闻画报》开始往中国派遣特约画家兼记者。从那时起,清朝末期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起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等,都有该刊派画家兼记者发来的现场目击报道。英国国内对于中国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这一时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插画一睹为快。

  特派画家们发回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一手图文报道。他们不仅记录发生在中国的重大战争事件、官员们的外交往来,还特别关注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纷杂细节。整理和编译这些珍贵材料的浙江大学教授沈弘评价说,“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是别处难以找到的珍贵史料。由于前后延续一百多年,其对中国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从1857年至1901年,《伦敦新闻画报》曾经向中国派遣了至少六位有案可查的特约画家兼记者:沃格曼(Charles Wirgman)、辛普森(William Simpson)、普莱斯(Julius M.Price)、伍德维尔(R.Caton Woodville)、普莱尔(Meton Prior)和肖恩伯格(John Sch nberg)。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除了上千张珍贵的现场速写和图像资料,这些特派画家们还普遍留下了多达几十万的文字记载和报道。它们代表了当时新闻界对于晚清历史的记述和观点。这些画家们所提供的众多历史细节描写,也为后人再考察和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和可靠的参考视角。

  英国特命全权公使文翰与清朝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徐广缙之间的会谈插图。会谈时间是当年2月18日,地点是停泊在虎头门寨后面一条小河上的中国官船内。根据《伦敦新闻画报》记者的回忆,自爱船上寒暄了一小时之后,总督请公使一行去旁边的船上进餐。宴席由令人吃惊的88种菜肴组成,包括著名的奢侈品燕窝和鱼翅。中英双方的此次会谈进行了很长时间,其内容肯定“非常重要”。但会谈的结果在当时没有透露,后来才得知,话题是关于广州城对外国人的问题。

  中国杂技剧团在英国德鲁里巷剧院里上演的“飞刀”节目。在这个中国杂技剧团到达欧洲之前,已经有横跨大洋的作了一些预告,称这种来自东方的表演将是一个奇异的新剧种。《伦敦新闻画报》将“飞刀”表演绘制成版画刊印。一位杂技演员站在一块门板的前面,而另一位杂技演员向他投掷尖锐的匕首,匕首穿透了接近他耳朵、喉咙、头颅、双手和手指间的空隙处的木板。投掷者的动作轻松而稳健,百发百中,其击中目标的惊险程度足以激发观众最大限度的惊愕。插图的效果令人震撼,远胜于任何形式的口头或笔头描述。

  大清律法长达1557个条款,英国人认为它以著称。总的来说,当时中国的刑罚极为,并且与相应的根本就不成比例:只要出一丁点的差错,一位官员就会被贬职、放逐,甚至被所有的财产。《伦敦新闻画报》在这一期中绘制了多张有关中国刑罚的版画插图,它们从一系列绘制精美的彩色图画中挑选而来。这些图画绘制在卷烟纸上,并被装订成一个小型的对开本,由一名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从广州带回英国。

  这张插画表现的是当时大清国新近采用的处犯的一种手法,即一种使用铁环的绞刑。这种刑罚极其。被捆在一个上,用一根杠杆逐渐绞紧套在脖子上的铁环,直到他眼、鼻、耳、嘴等七窍流血而亡。

  中英两国进入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时期为英军服务的军事辎重队。其都是中国人,身着黑衣,在衣服外面斜挎着一条白色绶带,绶带上用英文和中文两种文字写着他们的编号。

  “军事辎重队的苦力们表现出色。每个人都预言他们将投奔自己的,不肯去广州,会背后搞以及其他各种坏事,但他们却以自己的驯良、幽默、命令和不知疲倦的勤劳而令世界。”《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报道说,“趁他们早上去登陆地点之前,我给其中的一些苦力们画了速写。假如他们发现自己的画像刊登出来的话,会乐得心花怒放,因为中国人非常喜欢用《伦敦新闻画报》来装饰他们的墙壁和平底帆船。”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广州城,广州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区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城内有一道城墙从东至西将城市分成两个部分,北面大的部分称作老城,南面的部分称作新城。《伦敦新闻画报》记者称,花两个小时就可以在城墙顶上轻松地一大圈,所以它的周长大约是在6至7英里。全城总共有16个城门,这是一张关于东城门的版画。就是在这个城门北面约半英里处,英法联军的士兵们一起用云梯登上了城墙,攻破了广州城。

  这是《伦敦新闻画报》特派广州画家一组速写中的其中一张。它记录了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广州城,题目是《复仇者归来》。在一封发回英国的邮件中,特派画家说:“英国水兵们从天亮以来一直在烧杀劫掠,满载着抢来的财物欢天喜地地归来,在整个行动过程中都在开着玩笑?五颜六色的衣服和被摧毁的房屋使得现场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舞台。”

  “复仇者们渡河归来时的那个场面堪称壮观!每个人都满载着并非自己买来的财物。一个乐呵呵的水兵上晃荡着两只活鸡——那些饥饿的士兵们都抢红了眼,另一个更为幸运的家伙扛着一头肥猪。每个人背上都绑着席子。有的提着灯笼,有的抱着——滑稽的!它们宛如艺术家用手捏出来的小泥塑像,加上了四肢,穿上了衣服。竹杠洋枪队可是帮狡猾的家伙!他们来的时候腰间就绑着一个口袋。这样的安排使得他们在归来时一个个都变成了大肚汉。但是他们的手里还不肯空着。我看到在小河下游的远处,有一群人甚至还抬着桌椅、橱柜、刀剑和旗帜。”在另一封信中,特派画家补充描述。

  《伦敦新闻画报》的画家兼记者不仅记录重大的新闻,也会深入内陆各地,观察中国社会的每个细节。“刚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会惊诧地发现自己衬衫上的纽扣常常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飞。然而,假如他天生就有去溪边散步的好奇心,这个谜题就不难迎刃而解。因为他会看见一群年轻的姑娘把衣服放在石头上拼命,似乎想把每根纤维都砸个粉碎。过这样的洗衣服过程之后,他就不再因为纽扣的神秘消失而感到奇怪,而只会担心衬衫是否能够完整无缺地送回来了。”

  《伦敦新闻画报》特派中国的画家辛普森记录了中国结婚典礼和娶亲行列的速写。他为自己的画作做了一些说明:“为了防止有人这一神圣仪式而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措施。街道被起来,临街的门窗全都紧闭,花轿用布遮住,以防人们窥视大街上正在举行的神秘仪式。中国店铺的门窗上都饰由用木头做成的几何形图案,糊有一层薄薄的窗纸,要想能街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让那些在街上的人发现,其实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你只需用手指头在窗纸上戳一个洞,就可以尽管放心地偷看。人们透过窗纸上的洞进行的情形与孩子们看西洋镜的样子颇为相似,这就是居民,包括‘洋鬼子’,观看娶亲行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