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赣州民生> 文章内容

让百姓幸福——赣州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走笔赣州民生

※发布时间:2014-10-6 21:06:0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如天。

      国庆节来临之际,赣州呈现着喜庆、欣欣向荣的景象。9月28日,在赣州市中心城区黄金家园保障性住房小区,居民张灯结彩喜迎国庆,在表达爱国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住上保障房的喜悦心情;在集新型农村社区、深山移民安置区、危旧土坯房集中安置区于一体的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新村,170多户农民住上了舒适的新房;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四桥九一公园”建设工地,施工人员正铆足干劲挥汗建设……

      一件件惠民喜讯传来,民生实事接连不断,老百姓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感受到了市委、市民生为本,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决心。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幅幅民生画卷在赣南大地绚丽舒展。

      民生资金投入连年递增 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快,市委、市将经济社会发展的让老百姓共享,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活质量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每年新增财力倾斜民生,切实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组组数据可鉴。2011年,全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类支出169.59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54.4%。2012年至2013年,全市共筹集资金500亿元,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保障、教育文化体育、住房保障、扶贫开发、群产生活等八个方面,实施民生工程百件实事,其中2012年投入资金228亿元,2013年投入资金272亿元,年增长20%,两年累计投资额及增幅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赣州在完成省定50件民生实事基础上,整合超280亿元资金,集中办好40件民生实事。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生类支出达143.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的57.9%,同比增长29.1%。

      党和重视,民生资金优先考虑,改变赣南落后贫困面貌才有了希望。作为“欠发达、后发展”仍为基本市情的赣州,又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到2011年底,全市仍有69.52万户、近300万名农民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这一状况,引起了市委、市的高度重视。

      随着《若干意见》的出台,赣州市把农村危旧土坯房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2012年以来,全市共完成40.6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任务,182万农村困难群众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全面完成“两红”人员及烈士遗属遗孀危旧土坯房。同时,在全市优先安排34659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等特困户,让13.9万户特困群众住上了“舒心房”。

      无论在兴国县茶园乡幸福新村、埠头乡铭恩社区、长冈乡合富新村,还是在赣州其他县(市、区),都有众多的居民新村,住上新房的人们舒展着灿烂的笑容,享受到党和的关怀和温暖。许多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党的政策好,贴钱帮老百姓盖新房,这是破天荒第一次。”

      农村如此,在城市中的住房困难群众也享受到了“普惠制”的住房保障。如今,赣州市初步构建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棚户区(危旧房)等形式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服务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新进公务员等在住房方面存在困难的群体,实现了全市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目标。

      百姓生活困难得以解决 群活保障水平提高

      出行是否更便捷,喝的水是否卫生安全……这些切切实实的利益不仅是老百姓所关心的,也是市委、市民生工作的重点。为了让农村老百姓喝上干净水,目前,全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15处,解决了200多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交通出行是老百姓生活中每天绕不开的“道”。从2011年起,市委、市加大投入和运营力度,大力开展乡村道建设,全市新修、农村公5623公里,危桥280座,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农村的通行条件。

      用电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在低电压以前,由于线老化、供电半径长,电压质量低的现象严重,一到用电高峰期,电饭煲等电器就无法正常使用,这类现象过去在赣南边远农村比较普遍。在农村实施低电压线后,全市完成电网投资38.6亿元,建设11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71个,建设资金及项目数量均超过了全省五分之一,全市35.11万户共300万人结束了“电饭煲煮不熟饭,电灯就像萤火虫”的低电压日子,大幅提高了农村供电能力和用电水平。老百姓纷纷称赞道:“冰箱派上了用场,碾米机也转起来了,低电压真正解决了我们的用电难题。”

      改善市中心城区的市容、交通和人居,是赣州市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重要内容之一。赣州市在建设良好城市的同时,一直在市中心城区开展“治脏、治乱、治堵”和背街小巷整治工作,还群众一个干净、舒适、畅通的城市。同时,为了改善公共交通条件,市投资1.2亿元购买环保公交车241辆,使市中心城区公交车达539辆。赣州市中心城区37条公交线全部实行一元票价制,让老百姓享受到低价而便捷的出行条件。

      群众幸福指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障能力。

      近几年,赣州市广覆盖、保基本,大幅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提高“两红”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91万人,累计全市城镇就业人数总数达10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60万人。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总计达748万人(次)。2013年,赣州市实施了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市级统筹,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15万元和26万元。截至2014年,赣州市已连续三年为参保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水平提高至1428元,比两年前增加231元。

      从2012年开始,赣州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户、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孤儿等的基本生活保障由执行中部地区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调整为执行西部地区每人每年4800元的标准。

      致力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基本公共服务迈入均等化

      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四桥九一公园”建设现场,人们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由衷地感慨幸福赣州建设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连日来,在后的章江北市民公园,从南昌到赣州定居的闵先忠对记者说:“赣州市在民生建设方面愿意花钱,舍得花钱,赣州城市干净整洁漂亮,公共绿地、休闲公园也多。”

      “看病难、看病贵”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大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赣州市致力于加强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近几年,国家地中海贫血防控、国家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结核病耐药监测等6个国家先行先试项目落户赣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332所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5624个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备率达96%,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25.65%、30.25%。同时,赣州市开展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试点,试点县的参合患者按现行新农合政策补偿后,再进行大病保险补偿,年最高支付限额由8万元增至33万元。目前,全市有5万余人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同时,赣州市努力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善群活,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截至目前,“两馆一站”(市县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全市88%的乡镇设有文化站,全市80%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平均面积达108平方米。全市已建设3515个农家书屋,覆盖全市3460个村。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面积由2010年的156.4平方米提高到700平方米,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14.2万场次,农民平均每月能看到1场电影、平均每年能看到3场文艺演出和参加5次文体活动。(来源:赣南日报 记者 萧森)

延伸内容: